這個問題我喜歡用睡眠來做比喻。你問我站多久合適,我問你睡多長時間舒服?
其實比時間長短更重要的,是質量,站樁有站樁的質量,睡眠有睡眠的質量。
睡覺的時候,如果你腦海激蕩,神經興奮,就是睜著眼睛硬躺也起不到休息的作用。?
而對于站樁最重要的是看有沒有“站進去”
什么是“站進去”呢,這個詞好像又是一個暗語一樣的,凡是曾站“進去”過的人,都明白什么意思,無需解釋,凡是沒有站“進去”的人,又怎么說都形容不清楚。有一個最簡單的標志,就是眼珠不瞬,眼皮不眨,眼神自然的長時間凝定不動。
古人把人體的運動分為外動和內動,四肢百骸的運轉移動為外動,而內部氣血、內分泌、微循環(huán),這些運動則是內動。只有在心神凝定的時候,我們練習的站樁,才會對身體起到相應的作用。眼為心苗,心能定,眼神自然安定不飄忽。心神凝定,則呼吸不調而自調。這也是意拳一向不主張刻意調息的原因,呼吸本為人體自然功能,若通過后天意識和手段去橫加干涉,容易發(fā)生弊病。
這也是聰明人容易犯的錯誤。須知人身一個小天地,其中的生化消長,升降盈虛,都和外面的大天地一樣,有自己的運行節(jié)奏和規(guī)律。用小聰明去干擾大道的運行,若是病體,短期內尚可,正常情況下都是萬萬不可取的。
眼和心都凝定如水,則呼吸自然悠長無聲,若有若無,心跳舒緩,微循環(huán)充分打開,從而在內臟、肢體末梢等各處,產生溫暖和發(fā)脹的感覺,對全身內外起到不可替代的滋養(yǎng)和強化作用。其溫熱脹滿的感覺,會有點類似飲酒微醺的狀態(tài),但酒的性質過于沖撞霸道,難以駕馭和控制,反而可能起到副作用。就比如綿綿春雨在無聲中滋潤良田,是遠勝于打開水閘放水澆地的。
站樁時,整個身心能夠充分進入這種狀態(tài)的話,則完全不必考慮時間,因為自身往往會貪戀其中的愉悅,只嫌日常的空閑時間不夠用,又哪里會去顧及鐘表上的四十分鐘、一個小時、兩個小時呢。
對于訓練有素者,身體較“清”,則隨時隨地可以進入這個狀態(tài)。而初學者,因身心氣血都比較“濁”,就好比一瓶濁水,需要靜候其沉淀澄清,往往會產生焦躁不適。因為身體對這種狀態(tài)比較陌生,靜不了多久,就急于想回到自己熟悉的“外動”的狀態(tài)里去。
這就好像小嬰兒初到這個世界,對外界的聲光刺激較為緊張敏感,若有母親的守護、安撫和摟抱,就容易放松入睡。雖然此時外界的聲光刺激依舊,但自身卻感覺安定而有依靠,似乎母親的氣場給了他能量。
我們初學站樁之時,到師父那里,師父把大概要領講一下,就自己站自己的,師父也不用盯著,只是在旁邊喝茶看報,很輕松自然的狀態(tài)。大概差不多了,師父就說放下來休息一下吧。說來也怪,有時候師父一下午一句話也不說,自己也會站得有滋有味,雖然也會出汗也會累,但就是容易進入狀態(tài)。而想想自己在家站的時候,安靜又無拘束,卻不容易安定下來,思緒紛飛,更容易感到累。
一方面來講,師父就好像母親守護嬰兒一樣,守著師父站樁容易心定(而師父雖然表面看起來行若無事,不大理你,但就如母雞孵蛋,他能感知你的狀態(tài),關鍵時候提醒一句,或者過來幫你托一下肘,順一下肩,正一下胯,可能這一句就勝于你自己盲修瞎練好久)。
另外一點,多數人站樁初期要不斷地檢查自己全身上下的要領,不斷調整,自己也不清楚到底調整合適了沒有,這個時候師父在旁邊看著的話,自己就大可以把心放開,師父就像雕塑泥人的那雙巧手一樣,會在塑形階段,幫助你把各個要領分主次逐一到位。
站樁練習的初期,必須有師父在旁邊守著練。就好像初生嬰兒,離不了母親的看護。
關于站樁時間,還有另一個重要的標準,就是檢查自身的間架,是否保持飽滿的彈性和自然的張力。這種彈性和張力是在站樁要領到位的情況下自然產生的,不是人為刻意,局部用力硬撐硬頂出來的。前面的“無執(zhí)”一文,已經講明了,站樁時全身上下不能有執(zhí)著點,其力量的松緊虛實,爭斂遒放,均是全身一貫,頭頂到腳底,毛發(fā)到內臟,松緊完全一致,分毫不差。
此時身體自然像水泡、像棉花、像樹冠,膨松脹滿,又渾不著力。此時若假想有外力干擾施加于己身,會產生自然的形變反彈。而如果感到疲乏生硬,一壓就癟,無力反彈,或力量有斷點,出現片面枝節(jié)而不復整體,這時就不應再站下去,而要休息調整。如果硬站,只能導致錯誤定型以及可能的生理損傷。
形意拳老譜里面有一段話,放在這里很貼切,供大家參考,“心定則神寧,神寧則心安,心安則清靜,清靜則無物,無物則氣行,氣行則絕象,絕象則覺明,覺明則神氣相通,萬物歸根矣”。
入手時,“其方法以目注視遠方,假定一標點,使自身處處與所定目標點,神合、意合、光線合。我動時使標點隨之而動,標點放大,其光如輪,縮小則光不可破,起始作時,須令標點離身在十丈左右,與目光相平成一直線,練習日久,可使此標點由遠縮近或由近推遠,或上或下。由此去作,氣不練而自練,不養(yǎng)而自養(yǎng)矣”。
這即是通過將目光凝定,從而將心定住,則神寧水清,此時心已不需要再系于一處,而是安放自在,守而不守,如龍養(yǎng)珠,清靜而萬物自化。
特別聲明:文章來源網絡,發(fā)布旨在傳播分享,如有侵權請聯系處理或刪除。